斓在名字的寓意,料峭的对仗词?( 三 )


“采薇”这个名字直接取名于《诗经》小雅中的《采薇》篇 , 小名“思霏”则取名于其中的千古名句“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通过以上读《采薇》篇及其代表性名句的解读 , 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采薇”一名和“思霏”小名寄寓的对宝宝日后能爱国爱家、重情重义、热爱生命、珍惜幸福、向往和平而又富于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美好祝愿 。更妙的是 , 宝宝的大名“采薇”和小名“思霏”关系密切 , 相互呼应 , 浑然一体而各得益彰 。
2、“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语出唐代诗人王绩《野望》诗 。
“东皋薄暮望 ,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这首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诗作《野望》 , 曾经入选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 , 很多孩子耳熟能详 , 是众口传诵的著名诗篇 , 其中的尾联“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
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古代隐士们的高洁情操 , 古人评价云:“读《野望》篇 , 固知高士胸襟 , 超然物外 , 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 。”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 , 隐藏着两个典故 。其一是诗经的《采薇》篇 , 其二是古代有两个著名隐士伯夷、叔齐 , 他们坚持大义 , 不食周粟而上山采薇的故事 。伯夷、叔齐 , 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 两人都具有高尚的节操 , 重孝谦让 , 兄弟情深 , 父亲想立叔齐为君 , 等到父亲死后 , 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为了遵从父亲的意愿 , 也是为了弟弟可以安心即位 , 选择了离开国家 , 结果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 , 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君 。后来西伯姬昌刚死 , 他的儿子武王就用车载着灵牌 , 向东进发 , 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 , 就动起干戈来 , 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 , 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 , 太公姜子牙不许 , 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武王平定殷乱以后 , 天下都归顺于周朝 , 而伯夷和叔齐仍坚持操守 , 不吃周朝的粮食 , 隐居在首阳山 , 靠采薇为生 , 并作歌曰:“登彼西山兮 ,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 不知其非矣 。”
可见诗人“长歌怀采薇” , 所“怀”者并非充饥之薇蕨 , 而是伯夷、叔齐孝顺友爱、重情轻利 , 坚守道义的高尚节操 , 所以“采薇”这一名字也表达了父母对宝宝人生品格修养的美好期待和祝愿 。
三、“伍采薇”一名抑扬顿挫之音韵美
一个人的名字 , 首先是使用于口头上而被呼唤 , 其次才是使用于书面上而被书写 。因而 , 为孩子取名 , 在考虑到字义的同时 , 也要很好注意音韵的谐畅 。所谓音韵谐畅 , 是指取名时所使用的文字 , 组合起来要音韵和谐 , 名字叫起来要顺畅 。用作人名的汉字 , 在读音上有声、韵、调三个要素 , 彼此之间应该彼此协调、合理搭配 。一个具有乐律动感性而富于感染力的名字 , 一定要合乎汉字的音韵节律 , 就象唐诗宋词元曲般给人一种纳珠吐玉之美妙享受 。而一个人的姓氏是与生俱来的 , 它的发音也就固定下来 , 所以姓名是否悦耳顺口 , 是否清脆响亮 , 是否抑扬顿挫而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 关键是所取名字之间各字音韵与声调的正确选择和搭配 。
1、“采薇”一名的声韵分析
名字是否响亮 , 是否悦耳顺口 , 起主要作用的是声韵 , 这一点往往为命名者所忽略 。采薇”一名三的声母分别是:wc、w;韵母分别是:ai、ei 。从声母看 , “采”字声母c为第四组舌尖前音 , “薇”两字声母w为零声母 , 姓名中间的“采”字与首尾的“薇”两字不同组;从韵母看 , “伍”字韵母u为第五类 , “采”字韵母ai为第一类 , “薇”字韵母ei则为第二类 , 三个字更是各属于不同的类 。看见 , “采薇”一名的声母和韵母的搭配都是属于最佳选择 , 错落多变 , 完全符合音律美的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