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电子课本 高中二年级实用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13)


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把栏杆拍遍》
教学目标: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
教学重点: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
板书设计:把栏杆拍遍
内容:全文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辛弃疾的心病:金区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教学内容:
一.复习提问
1. 过三峡的“第一人”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
主要是交通工具的原始和简陋,社会舆论的阻力,知识方面的局限 。
2.“第一人”对人类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开拓向未知领域进军的道路,推动历史向前 。
二.讲述新课
朗读阅读提示,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内容 。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结实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
文章较多的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的词作及其本人在文学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知识本文要告诉我们的主要问题 。
在思考问题中理解文章:
1.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酒宣纸,为历史流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南归之后,他才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2.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3.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熏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他本来是以身许过,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象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腐烂远眺,望眼欲穷的形象 。
4. 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商贸心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区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
三.小结
本堂课主要熟悉文章的内容,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 。
四.作业
重点字词
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琵琶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