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 。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 。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 " 二期课改 "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 。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 。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 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揭晓答案— - 印度,转入新课 。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 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
1. 从 1951 年到 2000 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长速度 .3. 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
推荐阅读
-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例文(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电子书)
-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自转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教案
- 如何去分母 七年级上册数学如何去分母
- 西宁小学报名时间2021具体时间 2022西宁七年级新生报名时间+入口
- 按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分为什么? 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
- 华为照片显示地理位置 这样做
- 七年级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英语资深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 八年级下册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政治教学工作总结5篇
- 乌兹别克斯坦离乌鲁木齐有多远 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地理位置
- 南日岛属于哪个市 南日岛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