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是多少年一甲子的年限( 二 )


历代被杀或被废的帝王,多没有谥号,史书便按其原封爵号或被废后的爵号记载,因此历史上便有不少没有帝号(谥号)的帝王,如曹魏时的齐王曹芳、东吴的会稽王孙亮等 。曹魏皇帝曹芳被杀后,司马昭为其定了一个恶谥,“邵陵厉公”,因此,《资治通鉴》中曹魏纪年就是邵陵厉公,而纪年表则参考《三国志·魏书》,按其即位前的封爵齐王作为纪年 。谥号纪年的方法是:国号——帝王谥号——年号(无年号者不用)——年序号,如汉惠帝五年,梁武帝大同八年 。但是,秦始皇认为给已故君王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为大不敬,下令自他起世世相传,不加谥号 。
另外,大周女皇武则天还首创了“谥宝” 。“谥宝”是埋在帝王陵中刻有帝后谥号的玺印 。据说第一位有谥宝的皇帝就是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自宋以后,每位皇帝陵中都埋有谥宝 。截至目前,已在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和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中发现两方谥宝 。
每个朝代开国之初都要建宗庙(或叫太庙和祖庙),供奉和祭祀列祖列宗 。帝王庙号始于汉朝,宗庙正殿一般供奉七代或九代祖宗的神位,按照左昭右穆排列,开国君主的庙号多为高祖或太祖;按照“有功者祖、有德者宗”的原则,汉初曾规定自高祖以后,无功德者不得称宗,因此,除汉文帝和汉武帝外,西汉其余皇帝大都没有庙号 。南北朝以后,庙号开始滥用,到了唐朝更是无帝不称宗,其后历代皆效之,因此,庙号便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
武则天为扩大影响,抬高自己,实现其掌权的野心,开创了为在位帝后上“尊号”的先例 。臣下根据帝王的意思先拟好尊号,再由皇帝认可即成 。尊号最初只加给在位皇帝、皇后,后来也给死去的帝后追加 。唐高宗死后,追加尊号为“天皇大帝”,武则天则作为太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她称帝之后,又先后加“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等多个尊号 。从此,后世之君在位期间和去世以后也都要上尊号和被追加尊号,并且根据在位帝王的意向一改再改 。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四次上尊号,由“开元神武皇帝”一直增加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 。自此,帝王死后的谥号多由其先前的尊号所取代 。尊号不但代替了谥号,还因其过长且名不副实,为纪史带来不便,所以史书上,自唐朝开始,改纪年方式为国号——帝王庙号——年号——年序号 。如唐高宗永徽四年,清世宗雍正八年等 。
除了西周前期的8位国君的王号是其生前自定的以外,其后,帝王的谥号、庙号等都是在其死后才有的,如“汉武帝”、“周平王”的称谓在其生前是不应该出现的 。还有,各政权建立时,均称国号为“大唐”、“大宋”等,而史书中,为避免出现重复,在一些国号前加上了“前”、“后”、“东”、“西”等带有时间性和方向性的字样 。而时下一些影视剧台词里,出现“我北周”、“我后梁”,甚至臣子直呼其君王“文帝”、“武帝”等都是不正确的 。了解这些历史常识,对于我们学历史、讲历史、演历史无不具有重要的意义 。
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
1. 本表从“五帝”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
2. 我国历史年代,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异说颇多,尚无定论,本表对于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只列帝王世系 。
3. 较小的王朝如“十六国”、“十国”、“西夏”等不列表 。
4. 各个时代或王朝,详列帝王名号(“帝号”或“庙号”,以习惯上常用者为据)、年号、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纪年,以资对照 。(年号后用括号附列使用年数,年中改元时在干支后用数字注出改元的月份 。
干支次序表

一甲子是多少年一甲子的年限

文章插图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一甲子是多少年一甲子的年限

文章插图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一甲子是多少年一甲子的年限

文章插图
一甲子是多少年一甲子的年限

文章插图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一甲子是多少年一甲子的年限

文章插图
* 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 。
【一甲子是多少年一甲子的年限】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 周(约前11世纪—前771)
一甲子是多少年一甲子的年限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