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哪首诗,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哪首诗?( 二 )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
读者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之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屈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
作者介绍: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诗的全诗是什么?全诗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白话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
扩展资料: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哪首诗,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哪首诗?】好了,关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哪首诗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哪首诗的分享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通过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没有问题,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