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尔后亲密、信任,这和“自由”有什么关系?这就要提到费孝通先生《男女有别》一文中的观点:“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不相同的 。它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 。”这两句话说明——了解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亲密感觉是一种“了解”,熟悉也是一种“了解” 。乡土社会中,各个人之间有着高度的了解,知根知底了,熟悉的、亲密的、信任感觉便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联系,并且,这种社会联系到某种程度会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即乡民之间无条件的信任已经内化为乡土社会的礼俗之一,成为乡民自然而然的行为了 。
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而传统正是维持礼的这种规范 。《礼治秩序》有言:“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想到这里,乡土社会中“熟悉-亲密-信任-自由”的发展规律已然明晰,但是我们不妨进一步思考此种社会学规律和当代社会的关系 。我思考的结果是——乡土社会中“熟悉-亲密-信任-自由”的发展规律与“学而时习之”的古训有共通之处 。《论语·学而》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在这里,“学”是学习,“时”指的是时间,“习”即温习、实习,“说(悦)”就是内心高兴、喜悦的意思 。与上文所讲的社会学的理论相对应,“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时习”是经常性的、无数次的陶练,“说(悦)”是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
作为当代社会的组成人员,我们在最初学习了知识之后也应该按照一定的时间常常去温习它、实习它,让原本陌生的知识在脑海里和我们的思想经历一遍一遍的摩擦之后熟悉起来,产生一种亲密的感觉,尔后与我们的思想融会贯通,构成稳定的知识结构 。这时,我们对脑海中的知识是充分信任的,它们已经从书本上融入到了我们的记忆、思想和性格里 。经历过如此学习过程的人必是锦心绣口、清词丽句脱口而出的,丝毫不受书本的束缚,这就达到学习层面的一种自由 。此外,书本是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我们接触、理解传统的教化,并在不断熟悉的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筛选,自觉地将精华部分内化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从而不自觉地指导自身的行为 。这时,面对“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刻苦学习”等基本的社会道德,我们也能获得“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了 。
《乡土中国》读后感心得【篇3】
在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之前,我对中国的总体认识,还是只停留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国基础上 。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过程中,积累了以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为代表的深厚农耕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农耕文明史地位 。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简单的说,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在我的老家,至今还沿袭着一部分原始的生产工具,比如犁铧、马车、锄头、石磨、水车、水磨、纺车等生产工具,从这些生产工作可以看出,在人类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部分农村还沿袭着这些古老的生产工具,充分说明,中国具有的乡土性,从而导致乡土文化的根深蒂固 。
中国从古至今,许多农民靠务农为生,而且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正因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定居下来的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在缺少流动和变化的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 。在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下,构成了许多乡土中国的独特现象 。“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以前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尊敬、崇拜他们 。
推荐阅读
- 女人梦见长牙说明什么
- 《东邪西毒》经典台词
- 博人传净眼和转生眼
- 《宝莲灯》三圣母大变脸,近照脸歪鼻长,4年打400多针面目全非 ...
- 梦见打老虎是什么预兆
- 《哈利·波特》斯内普扮演者是谁?
- 童年作品简介 童年作品介绍
- 吴京媳妇谢楠图片
- 九转乾坤鼎料器如何鉴定
- 梦到风吹断树预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