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 臭冷杉( 二 )


这些树苗确实是被“种”到这里的,但不是人种的,而是松鼠和星鸦的功劳 。在这些红松小的时候,多是四五棵挤在一起生长,这也是星鸦典型的埋藏种子的方式 。星鸦的健忘让松子有了萌芽的机会,它们就那么一股脑地一起萌发,一起抢夺阳光与养料 。直到长到一握粗、四五米高时,才会有一棵红松在与兄弟的厮杀中脱颖而出,向着长成参天大树一路进发 。

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  臭冷杉

文章插图
红松松塔与硕大的种子 。红松要生长 80 年以上才能开花,球果要经过两年才能成熟 。它们掉落后,只有被埋在地下的极少数种子有机会逃离动物之口长成下一代幼苗 。(刁鲲鹏摄)
夏季,小红松躲在阔叶树斑驳的树影下,躲避炙热的阳光;秋冬季节,阔叶树叶片凋零,阳光得以直射地面,红松那常绿的针叶继续进行光合作用,慢慢积攒冲破天际的力量 。大部分阔叶树只能长到20多米,但是红松却能长到40多米 。与阔叶树那蓬松的树势相比,它们更愿意集中能量笔直地钻天破云接近太阳 。默默积蓄几十年后,它穿越阔叶树林冠,猛然发力霸占天空 。就这样,江山易主,参天的红松成为主角 。
红松与臭冷杉生死相伴红松林下,是臭冷杉的天地 。臭冷杉又叫臭松,树干挺直,木材轻巧,纹理细密,是造家具的好材料 。与红松不同,臭冷杉长到四五十厘米的时候就已经成熟老迈,而红松胸径50厘米的时候却还是蹭蹭长身体的毛头小子 。
与人们想当然认为的乱采滥伐不同,小北湖林场在大采伐的年代也是要按科学的采伐计划进行作业的 。每一棵被采伐的红松都是经过设计和论证的 。这也就造成了今天我们在采伐迹地上既可以看到遍地伐桩,也可以看到依旧茁壮生长的大红松 。
因为已经停伐了20多年,大多伐桩上大都已经被苔藓覆盖,绿绿的十分可爱 。我们经常能够在伐桩上发现被松鼠剥食过的松塔和松子壳 。在这样的地方嗑松子既舒服又安全,是松鼠最喜欢待的地方 。
伐桩在细菌、真菌、跳虫、锹甲不分昼夜的分解下会慢慢疏松、粉化,变成一个疏松、肥沃的大墩子 。这个时候臭冷杉便登场了 。几乎每一个陈年的红松伐桩上面都会长出臭冷杉树苗 。它能为臭冷杉提供更舒适的苗床,直至粉身碎骨 。你甚至能够看到一些已经成材的臭冷杉在整个伐桩穿心而过 。
如果没有伐桩,臭冷杉苗子会生长在自然倒伏的红松树干上 。这些横卧在森林里包裹着厚厚苔藓的倒木也叫保姆木,托起一长串需要松软基质的小树 。这也是有的地方会有臭冷杉笔直排成排生长的原因之一 。它们的脚下土壤微微鼓起,那是一棵已经分解殆尽的红松,它在与兄弟的厮杀中活了下来,在森林里生长了几百年,死后站立了几十年,倒后又分解了几十年 。
老红松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养活了这一棵棵臭冷杉 。它们虽不是同根同源,却生死相伴 。也许,这能弥补对几百年前那场手足相残的歉意吧 。
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  臭冷杉

文章插图
红松幼树喜阴,在阔叶林下避光生长 。成树喜阳,树干笔直挺拔,枝条苍劲 。红松阔叶混交林季相色彩纷繁,尤其在仲秋时节,混交树种叶色的变化十分绚丽 。(朴正吉摄)
红松林深处是谁的家因为阔叶红松林的郁闭度较高,所以林下植被通常不是特别发达,整体的生物多样性也比较低,但是这也不妨碍红松林下会长出十分美丽的植物 。每年夏季绣线菊、山梅花和珍珠梅类的灌木都能开出十分美丽的花朵 。因为阔叶红松林下的土壤十分松软,鳞毛蕨、铁线蕨这些蕨类植物也很喜欢生长在红松林下,这些蕨类植物在春季萌发之时会迅速将拳头一样的嫩芽展成嫩绿色的叶片 。
红松林是紫貂最喜欢的生境之一,作为灵活而矫健的杀手,它以红松林里多种小鸟和小鼠为食,偶尔也会被观察到啃咬松子,场面十分独特 。在被驯化和引进养殖的水貂之前,紫貂一直是更好的裘皮来源,以至于被猎杀到濒危的地步,现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在清朝,紫貂是身份的象征,貂皮的生产也只能由官府垄断经营 。当时规定,只有二品以上大员才有穿貂的资格 。
虽然紫貂也会进食松子,但是它那食肉动物的尖牙更适合撕扯肉类 。花鼠这类的动物可以上树寻找松子,但是巢却筑在大树基部的石缝里,所以外出觅食的路上经常会被紫貂伏击 。在冬季,幸免于难的花鼠可以躺在地下洞穴的松子堆里呼呼大睡躲避东北的严寒,而紫貂则不得不顶着风雪捕猎 。它们的步伐十分独特,在林子里行走的时候右后脚会踩到右前脚的位置,所以通常会留下3个一组的脚印,让过往的行人十分诧异 。这个时候的森林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小型啮齿类会在雪被中钻出十分复杂的隧道,借助这些隧道的保护,它们可以过得比夏天更加安全舒适 。因为雪被隔绝了冷风,更能掩盖行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