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后平民也都有姓,老百姓就成了劳苦大众的代名词
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如以国名为氏,有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殷、邢、齐、鲁、晋、宋、郑 、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今天常见姓;如以裴、陆、阎、郝、欧阳等乡亭之名为氏的姓;亦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以官职为氏的复姓等 。
三、关于“名”的起源名字与姓氏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的姓名,姓氏是族群的共同标签,而名字则是本人个人专属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随着社会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发现“名”是区别自己与他人的必要标识,后来就逐渐通行起来,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 。秦以前,贵族有姓有氏又有名,贱民无姓无氏只有名;秦汉以后,无论贵贱都有姓名 。《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因此名往往蕴含着长辈的殷殷期许 。相传从周朝起,命名已纳入礼法,便形成了制度;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神圣,甚至神秘,有些时候因名字的原因,对人会产生很大影响 。

文章插图
国人正名,名正言顺
中国传统礼仪中,通常仅长辈可唤人之“名”,平辈或晚辈称字不称名,即使是帝王君主平时对臣子亦称字,若称名则较为轻蔑,甚至意指其人有罪 。古人的除姓氏以外一般习惯用两个字或一个字,三国以前以多一个字的名字为主,从晋朝一直到现代,则多以两个字的名字为主 。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如有的家族在给族人起名时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家族中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
四、关于“字”的起源《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 。一般来说,只有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有“字”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字的普及和文化教育向底层民众传播,有知识文化的人才会有“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遗,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为表里,因此有“表字”之说 。

文章插图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字是让别人叫的
“字”的另一用意是方便他人称谓的,出于古代人际交往礼仪规定,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而个人自称时,只能使用自己的名或号,不能自称字,否则就是妄自尊大了 。
五、关于“号”的由来同“字”一样,“号”往往也是“名”和“字”的延伸,所以“号”又叫别称、别字、别号 。按照《周礼》的说法:“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号是一种美称,直白一点,就是自我标榜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

文章插图
号是自己起的,功能是自我标榜和彰显个性
明朝以后,随着工商业的日渐发达,一些商铺都给自己起了字号,如《乔家大院》中的“达盛昌”,类似于法人的姓名字号 。当今很多人的姓名是爹妈起的,包含了他们对自己的期许和美好愿望,而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还要给自己起个网名或雅号,这个就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追求或彰显个人的独特个性,道理都是一样的 。
春秋之前的西周时代贵族就有姓、有氏还有名,但没有字和号,如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周公是姬姓、周氏、名旦,他去世后追封谥文,后人别称他为周公旦、叔旦、周文公等 。

文章插图
会解梦的周公,姬姓、周氏、名旦,无字无号(西周初年)
春秋之后的贵族就开始有姓有氏有名有字,但无号 。如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人别称其为尼父、孔夫子;战国中期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别称屈平、屈子、屈正则 。
推荐阅读
- 末梢神经炎的症状和治疗 末梢神经炎怎么治
- 鲢鱼怎么做好吃又简单 鲢鱼的做法
- 郑州有啥好吃的 郑州有啥美食
- 假牙怎么清理与保护 假牙的清理与保护方法
- 女人吃菠萝蜜的好处 女生说想吃菠萝蜜是啥意思
- 鸡内脏怎么做好吃 鸡内脏的做法
- 斜方肌是如何形成的 斜方肌是如何造成的
- 菠萝蜜是软的还是脆的 菠萝蜜是什么味道
- 国内最好的花洒品牌有哪些呢 国内最好的花洒品牌有哪些
- 投资的人梦见树开出红色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