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 二 )


陆完认为张择端一定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肯定看不起蔡京这种大权奸,所以《宣和画谱》里没记载他的任何信息 。
然而,问题是,虽然宣和书谱里一样没有记载苏东坡和黄庭坚,可他俩有大量的资料存世,有很多故事脍炙人口 。
反观张择端呢?
除了张著的那85个字,历史没有任何记载 。
就像我们知道“《千里江山图》的是王希孟”是因为蔡京的后跋文一样,王希孟在历史上也没有记载 。

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

文章插图
清明上河图 局部 北宋 张择端
当然,后人也有怀疑,会不会是有人画了这样一张画托名?
明代董其昌在自己的《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有如下记载:
“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 。”
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记载:
“《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
但,我们从以图卷的造型方式、穷极精细的写实程度和绘制的工作量等方面来综合分析,该画大抵是要依赖于实地对景取材的 。
张择端少时游历汴梁,没有身在汴京当京漂的目之所及,风物所感,怎么能画出这种浩瀚长卷?
所以,张择端是北宋人没错 。
04
残本?
明代内阁首辅李东阳在画后留下的信息也很有意思:
【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其中有两点信息值得我们重视 。
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

文章插图
第一点:
“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人行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他物称是 。”
李东阳说“高不满尺”,这是符合的,现存图高24.8cm,但是它的长度却不符合 。
“二丈有奇”的长度应该是六米多 。
但今天的《清明上河图》长5.287m 。
那就是说,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比明代李东阳看见的时候至少短了70-80厘米 。
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

文章插图
第二点,李东阳说:
“此图当作于宣政以前,丰亨豫大之世,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而画谱不载 。”
佑陵,即宋徽宗 。
那也就是说,这幅画一开始是有宋徽宗的题签和双龙印的 。
至少李东阳是看过的画上的题签和双龙印,不然他不可能瞎写 。
但是现在在故宫里收藏着的《清明上河图》上,一开始的部分只是一张描花的彩笺而已 。
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

文章插图
所以这幅画一定是被割了 。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猜想,宋徽宗的题字连同另外那80cm的画,被人裁下来装在一起,成为了独立的一幅作品被人卖掉了 。
这种情况的概率有多大呢?
插一个小故事 。
说民国时某天,画家兼收藏家吴湖帆,在街上收了一幅明代书法家詹景凤的草书长卷 。
吴湖帆觉得原先的装裱不雅致,就请苏州裱画匠人马老五帮忙看看,问他能否把长卷改成几对四尺的条幅 。
马老五看了看,说好,但要一百五十块大洋 。
吴湖帆答应了 。
(顺便提一句,做这种高级活计,千万不要跟裱画匠讲价,否则偷工偷在哪里,你都看不出来)
几个月后,马老五告诉吴湖帆,活已经做完了,吴湖帆到马老五家一看,长卷已经全部改成条幅,隔着窗逆光,居然一点接头的地方都看不见 。
不过经吴湖帆通篇阅读,还是发现了一个瑕疵,原来是一个完字,被腰斩为宝盖头和一个元字 。
马老五见状说,这个宝盖头与上一笔连笔,却和元字隔了差不多一寸的距离,我不认识草书,不好意思,拿回去重做 。
而等到几个月之后,这幅手卷再经吴湖帆验收的时候,他发现那个完字又重新合体了,而那个上下连笔的地方竟然又看不出一丝剪断的痕迹 。
05
不仅是存疑,《清明上河图》的“存世数量”也很多 。
究竟有多少,没人说得清 。
引用日本学者古原宏伸的调查研究,托名《清明上河图》的画作:
日本有18件,台北13件,纽约6件,伦敦4件,芝加哥、洛杉矶、布拉格、北京各1件,还有4件下落不明,总计53件 。
【*数据不准确,但足见数量之多】
哪来这么多的《清明上河图》呢?
首先要归功于明朝人 。
不仅现存《清明上河图》的宋代版本上,明朝人留下的题跋最多,而且《清明上河图》在明朝的受程度几乎达到了人人必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