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梳子卖给和尚,把梳子卖给和尚的市场营销( 二 )


第三个人
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的尊敬?和尚话说有理,就买了十把 。”
第四个人
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你是得道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无量佛!就买了1000把梳子 。
悟出的道理评论小结
之一个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太厉害,用常理去考虑销售,是不适合做销售的 。
第二个人是在卖同情心,这是更低级的销售 ***,叫“叩头营销”,是不能长久的 。
第三个人为客户着想,可以说是“顾客满意战略”,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
第四人不仅能够然顾客满意,还能迎合顾客心理,自然就会不会差 。
扩展资料: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 。
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 。
这个人的道理已经达到了物我两重天的境界,不是在卖梳子,而是在卖护身符,把顾客的价值更大化,商业价值自然也就上升把梳子变成一种信仰,销量自然也就大了 。
4把梳子推销给和尚的推销技巧是什么1、很多的商品具有潜在的销售力 。2、把商品卖给需要这个商品的顾客不能算做真正的生意,而把商品卖给不需要它的顾客才算真正的生意 。点评:A君靠情感销售,靠佛门方丈的恻隐同情卖出一把梳子,赚的是方丈本人的钱 。B君靠方丈所在的寺院的需要,卖出10把梳子,赚的是寺院的钱 。C君靠方丈所在寺院庞大的客户群体的需要,卖出1000把梳子后,还有要的,C君把方丈和方丈所在的寺院以及寺院的香客的共同需要有机组合在一起,创造了新产品“积善梳”,这把积善梳是融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一体,集文化和艺术为一成 。因此,积善梳已不是普通的梳子,而是集实用、文化、艺术和精神需要于一体的复杂的高级梳子,所以不仅能卖很多,而且能卖个好价钱 。故此,经营要想赚钱,首先要能使对方赚钱,然后自己才能有钱赚 。积善梳首先满足了寺院香客的精神需要,其次满足了寺院的利益的需要,第三满足了方丈的求名的需要,三方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经营者自然也就有大钱可赚了 。你在看完了这则故事,不免有所思考和启示 。人的思想和观念是重要的,就这个故事,如果不专变观念,要把梳子卖给和尚,简直说是天方夜谭 。但是C君却转变了推销的 ***,投人所好,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联系上了 。从不可能的商机中,开发出潜在的广阔市场 。所以一个人在思想和观念上要有所转变和创新 。一个推销员来到一座千年古刹,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鼓励其多做善事 。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再做赠品 。”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还希望能多买一些不同档次的木梳,以便分层次地赠给各种类型的施主与香客 。这个推销员可能称得上是“营销大师”了 。和尚是不需要梳子的,倘若你跟和尚说,木梳可以用来梳理头发,那非但木梳卖不出去,还可能被和尚痛打,谁叫你非拿头发说事呢?这位成功推销木梳的家伙为什么成功,关键在于他根本没想把梳子卖给和尚用 。现在的商业营销讲得最多的就是抓住目标消费群 。而那个推销员得到的目标消费群就是不长头发的和尚 。如果他死盯和尚,将不会有任何收益 。他却别出心裁,透过和尚这个直接的推销对象,发现了香客这一潜在的消费群体,进而又抓住和尚的头儿——“住持”扬善、积德、出名的心理,首先抬高寺庙的地位,然后吹捧住持的书法,结果,和尚成了木梳的流通渠道,而钱还是和尚付的!我们的企业家也有类似的神人,比如去年北京板栗热销,廉价的板栗经过简单包装和加入开启工具之后就变成了精美的礼品;四川没用的梨花可以为日本的梨树授粉,转手一卖就赚来了大笔的外汇等等 。老板们在传授经验时总喜欢强调“发现商机”,但是即使是“发现”也是建立在商机已经具体存在的基础之上 。和尚卖梳子的例子说明,等待商机或者发现已有的商机不如主动地去制造商机 。制造商机,可以先发制人,在别人未知的时候迅速占领市场 。这才应该是成功经商的不传之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