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地图公布 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方案发布( 二 )


三、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以积水内涝点对公众和城镇运行产生的不利影响为出发点,考虑各城镇排查和调查工作实际情况,按照简易可行的方式制定积水内涝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
积水深度是影响人行、车行及一层建筑物进水的主要因素,其判断阈值制定为15厘米、27厘米、40厘米和60厘米,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 。
将15厘米作为积水和内涝区分的界限 。积水深度小于 15厘米的判定为轻微积水,大于等于15厘米的判定为内涝,因为市政道路路缘石的高度通常约15-20厘米左右,积水不超过15厘米时不影响行人和机动车辆通行,基本不会对公众出行产生灾害,积水大于15厘米时,行人和汽车驾驶员难以辨别地面情况和车道位置,容易造成行人安全和驾驶隐患,因此定义为内涝,这也与《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和《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 51222 - 2017)的规定保持一致 。
将27厘米作为较低风险和中等风险区分的界限 。因为积水深度超过27厘米时会淹没排气管造成车辆熄火(普通轿车排气口距地面的高度为20-30厘米,SUV汽车为30-40厘米,),造成局部交通节点(下凹桥、交叉路口等)拥堵,根据《道路交通防汛专项分指挥部工作方案》(京交安全发〔2022〕539号)文件要求,下凹式立交桥区积水线达到27厘米及时封闭交通,并通过新闻媒体及网络向广大市民发布绕行路线的提示 。
将40厘米作为中等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分的界限 。因为积水深度超过40厘米可能造成部分一层建筑进水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民用建筑场地设计标高一般高出道路20厘米,一层建筑踏步距离地面不宜超过15厘米,加上路缘石15-20厘米的高度,基本上高于道路最低处40厘米以上 。因此积水深度超过40厘米时一层建筑有进水风险 。
将60厘米作为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分的界限 。因为积水深度超过60厘米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造成汽车进气口进水、地铁进水 。一般情况下,水深超过60厘米成年人难以站稳,摔倒坐立时口鼻位于水面以下,导致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汽车行驶安全方面,普通轿车进气口高度为65-80厘米左右,考虑到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水浪,水深超过60厘米时进气口容易进水,会导致车辆熄火,甚至将水吸进发动机而造成永久性损坏;另有研究认为水深超过60厘米时,车会被水流裹挟移动,增加逃生困难 。此外,《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规定地铁出入口地面标高应出该处室外地面30-45厘米,加上人行道高度高于道路15-20厘米,当积水深度高于60厘米时,地铁存在进水风险 。
综上所述,本次积水内涝风险图将积水深度小于15厘米的判定为轻微积水点,大于等于15厘米以上的判定为内涝点 。内涝点的积水深度按照27厘米,40厘米,60厘米,风险等级由低到高划分为四级,积水深度小于27厘米属于较低风险区域;积水深度大于等于27厘米但小于40厘米属于中等风险区域;积水深度大于等于40厘米但小于60厘米属于较高风险区域;积水深度大于等于60厘米属于高风险区域 。
四、发布内容
积水内涝风险地图通过市水务局官方网站以高清图片形式统一对外发布,包括典型历史积水内涝点、下凹式立交桥、积水内涝风险分布图,范围覆盖北京市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回龙观天通苑等重点区域,采用“风险分布图+信息列表”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根据区域内不同积水内涝深度划分四级风险 。
1.典型历史积水内涝点位分布图
系统统计2011-2021年发生积水内涝的点位情况,形成典型历史积水内涝点位分布图,共列出点位139处 。

北京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地图公布 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方案发布

文章插图
图1 典型历史积水内涝点位分布图
2.下凹式立交桥分布图
由于下凹式立交桥的天然属性,极端天气下较易产生积水,为提示下凹式立交桥低洼区域易产生积水的风险,会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统计出区域内下凹式立交桥共244座,在图中标出,供使用者参考 。
北京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地图公布 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方案发布

文章插图
图2 下凹式立交桥分布图
3.积水内涝风险分布图
本次发布的积水内涝风险分布图,范围覆盖北京市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回龙观天通苑区域等重点区域,采用“风险分布图+信息列表”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根据区域内不同积水内涝深度划分四级风险,由低到高分别以蓝、黄、橙、红四色表示,其中蓝色代表较低风险(积水深小于27厘米)、黄色代表中等风险(积水深大于等于27厘米小于40厘米)、橙色代表较高风险(积水深大于等于40厘米小于60厘米)、红色代表高风险(积水深大于等于60厘米) 。研究范围内积水内涝风险区域总面积97.91平方公里 。信息列表包括主要风险点共64处,同时列出所在区域、具体位置等属性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