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读后感 社戏读后感初中范文( 二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人美 。鲁迅的文章一向充满着人性美,总有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比如双喜,他一眼便看出底细,大声叫着“写包票”,为鲁迅争取到了看戏的机会 。他划船的技术也是十分娴熟的,一会儿便领着孩子们到了戏台 。双喜机灵而又调皮,却也十分“讲义气”,对待朋友特别真诚 。比如母亲,在“我”因不能去看戏而不开心,外祖母因“我”不开心而气恼时,母亲一面竭力的嘱咐“我”,还一面不停的宽慰外祖母 。母亲是最辛苦的,她承担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既要教育好孩子,又要赡养好老人 。她的压力是最大的,她却是那么的勤劳能干,我们一定要体谅父母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生活,将来到了母亲这个位置上时,才能尽好自己的责任 。再比如六一公公,读到偷罗汉豆那儿时,本以为他是个吝啬的铁公鸡,当读到后面六一公公问“我”豆好不好吃,在得到肯定回答后眉开眼笑大声夸奖时,我才发现他是一个多么大度的慈祥老人 。他亲切的叫双喜“小鬼”,更反映了他与孩子们的融洽关系,他看着“我”说“请客?——这是应该的”更反映了他的热情好客 。
仔细观察,认真品味,其美就蕴含在生活中 。生活中的美是永不败的话题 。
社戏读后感初中范文4

回不去的童年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一捧普通到满田遍野的罗汉豆,一场无趣到令人哈欠连连的社戏,为何能令鲁迅先生惦念一辈子呢?“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上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打仗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
……
作者对社戏场面的这几处描写,非常质朴,近乎平淡,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怀 。
我一直在想,鲁迅先生为何对社戏如此怀恋?难道是社戏真的“好看”?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真正怀恋的绝不只是平桥村的社戏,还有童年时期那群可爱的小伙伴儿和那些淳朴善良的村民,更有乡下那种快乐无忧的生活与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童年,总是那么美好,也总是那么短暂!仔细想想,我的童年里似乎也有这种虽平凡却快乐的经历呢——
在我小时候,学校附近的不远处也有个戏台,虽然比较普通,也少为人知,但却同样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童年的乐趣 。这个小小的戏台是室内的,仅仅不到九平米,幕布也是沾了不少灰尘的、破了许多洞的红绒布 。至于道具什么的,就更不用提了 。
那儿上演的常常是秦腔,抑或晋剧,偶尔也会有一些说不上名字的杂牌剧,但无论怎样,唱起来都是那么高亢,那么激昂 。每次锣鼓响起,我便飞奔而去,在稀疏的人群里,钻来钻去,总想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一饱眼福 。
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不知道他们嘴里唱的究竟是什么,但我当时却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脑海中,船形鞋里刚烈而又温柔的脚步,总是摇摇晃晃;褪了色但却不沾任何尘埃的衣衫,总是起落飞扬;或妩媚或凝重的眼神,总是摄人魂魄……如今,统统成了回不去的过往 。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曾经男女老少热捧的戏台,如今却像秋后的草木般萧条 。除了几位老人偶尔光临之外,几乎再无人问津 。

如今读到《社戏》,想起童年,怎能不唏嘘感叹!唯有懂得珍惜,才不致将来日日叹惋那回不去的每一天!
社戏读后感初中范文5
月色如水,水映月轮 。身周的点滴丝缕皆朦胧于融着点点星光的水汽中 。河边,迅哥儿极目远眺,似乎能看到赵庄的戏台上老生摇头晃脑地唱着些什么 。
双喜正信心十足地向迅哥儿母亲打包票;身后几个少年目光灼灼,眼神中的期盼似比迅哥儿还强烈些;不远处,阿发又带几个少年撑船前来......小船于座座高山间飞快穿过,刚换下的几个划船的少年直嚷着浑身疲乏,却依旧陪迅哥儿说笑......
几个十岁出头的少年,白日里虽已看到了社戏最精彩的部分,却仍怀饱满热情张罗带好友再次看戏 。无论是出于对朋友情绪的关心还是年少时天然的玩心,又或是朋友间互相帮助的“侠义之心”,几人的天真、质朴、单纯皆流露于作者的字里行间 。
文章结尾,迅哥儿道:“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好戏了 。”细读文章中间部分便知,那夜的戏并不好看 。品读文章,我想起迅哥儿怀念的应是身边有好友相伴的充实;渴望的是怀一份童真去发觉几处野趣,欢笑看台上老生咿呀着听不懂的戏曲 。再读文章,又觉得不只是迅哥儿在怀念,鲁迅先生也许亦将自己的情愫融入其中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历经沉浮,见人情冷暖,才会嫉恶如仇,于是便更珍视更渴望少年时的稚气与单纯,朋友间义无反顾的帮助与陪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