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胰岛素“逆袭”背后:老板倒卖人参发家,今对手竟是北大同学( 二 )


要知道 , 当时 , 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有能力生产第二代胰岛素 , 一家是美国的礼来 , 一家是丹麦的诺和诺德 。
2015年 , 全球胰岛素市场约220亿美元 , 三代就占了182亿美元 , 赛诺菲和诺和诺德各占42% , 礼来占了16% 。
尤其是甘忠如团队研制出了第三代胰岛素 , 由于重组人胰岛素(二代)很难完全模拟人体内胰岛素释放的曲线 , 无法精准的调整血糖 , 因此患者在使用二代胰岛素之后 , 容易发生低血糖 。而三代在升级后 , 安全性更高 , 出现低血糖的风险也较小 。
三代胰岛素诞生后 , 甘李药业一炮而红 。当时 , 甘李药业的营收甚至一度超过了通化东宝 。
直到2010年 , 甘李药业引入了战略投资者启明创投 , 1亿元的资金将通化东宝的股权稀释至29.43% 。

2011年3月的一纸协议 , 二人彻底“分家” 。实际上商业上为了争夺利益“撕破脸”的例子不在少数 , 但是甘李药业与通化东宝却是很平静的“和平分手” 。
根据协议 , 通化东宝放弃甘李药业的所有持股 , 与此同时 , 双方共享二代和三代的胰岛素专利 , 不过区别在于 , 甘李药业在获得二代胰岛素的专利和技术后 , 需要在42个月后上市销售;同理 , 通化东宝获得三代胰岛素的专利和技术后 , 也需要在42个月后才能上市销售 。
目前 , 通化东宝牢牢占据着国产二代胰岛素最大的市场份额 , 而甘李药业凭借三代胰岛素赚得盆满钵满 , 并且在国内厂家中技术遥遥领先 。
但同为一个赛道 , 竞争自然难以避免 。
今年7月 , 国家医保局就集采问题的一次座谈会中重点提到了胰岛素 , 或许胰岛素进入集采只是时间问题 。
能否进入集采或许决定了未来的市场格局 , 作为龙头的通化东宝和甘李药业谁将更胜一筹?
从营收来看 , 2017年至2019年 , 甘李药业营收分别为23.71亿元、23.87亿元、28.95亿元 , 其中胰岛素制剂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96.45%、 98.35%及 95.10% 。一支重组甘精胰岛素就占据半壁江山 。
相较于甘李药业 , 通化东宝的重组胰岛素原料药及注射剂产品同样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八成 , 但还涉及注射用笔、血糖试纸等医疗器械 , 以及还有中成药等 。从2017年至2019年 , 通化东宝营收分别为25.5亿元、26.9亿元和27.8亿元 。
从营收来看两家不相上下 , 但是从市场份额来看 , 与牢牢占据国内胰岛素大部分市场的外资品牌相比还有点距离 。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 , 2019年 , 中国胰岛素市场规模约202.88亿元 , 二代胰岛素和三代胰岛素占比分别为34.48%和66.52% 。
其中 , 在三代胰岛素市场 , 全球胰岛素巨头诺和诺德的门冬胰岛素占据46.95%的市场份额 , 赛诺菲的甘精重组胰岛素紧随其后 , 占据27.41%的市场份额 , 甘李药业只有24%的市占率 。
同样在二代胰岛素的市场格局中 , 诺和诺德仍旧排名第一 , 占据43%的市场份额 , 通化东宝以3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
鼎臣医药管理咨询总经理史立臣曾告诉市界:“胰岛素若进入集采的话 , 这个降价幅度是非常大的 , 从之前的药品集采的凶猛程度就可见” 。
而一些研报也指出 , 这或许是一次国产品牌替代外资品牌的好时机 。但国信证券也指出:“三代替代二代是全球趋势 , 自从重组胰岛素类似物(三代)上市后 , 销量增速大幅超过了重组人胰岛素 , 从目前全球销售额分析 , 重组胰岛素类似物产品已占据全球胰岛素80%的市场 。”
从这个角度看 , 通化东宝稍慢了一步 , 因为其虽然从2011年就开始第三代重组胰岛素类似物的研究 , 但花了近10年的时间 , 其第三代重组甘精胰岛素才于今年2月上市 , 目前收入甚微 , 起码在目前还无法和甘李药业相提并论 。
【国产胰岛素“逆袭”背后:老板倒卖人参发家,今对手竟是北大同学】 市场变化莫测 , 但需求永恒 。通化东宝和甘李药业在前25年还旗鼓相当 , 此次集采会否成为一个转折点 , 时间会给出答案 。

推荐阅读